如果我現在問你:交互設計是什么。
大部分人應該都說不出來吧,于是我們去網上搜索下,比如在百度次條對交互設計的解釋是這樣的:
交互設計(英文Interaction Design,縮寫IXD),是定義、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領域,它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和結構,使之互相配合,共同達成某種目的。
然而,即使把這個定義背的滾瓜爛熟,我們依然無法理解交互設計是什么,又為何是這樣定義的。
那么我們再來自問兩個問題:
·一瓶水的包裝設計能不能被稱為交互設計?
·手機的顯示界面設計能不能被稱為交互設計?
我們能很輕松的回答出正確答案,因為我們知道包裝和手機界面的差異。
對于一瓶水的包裝,大家看一眼就能夠知道這瓶水是甜的還是酸,是碳酸水還是茶水;但手機這個信息密集的技術產物,無法讓人快速理解其運行邏輯,所以必須需要一個“對話機制”來幫助我們有效的去和手機系統溝通。
這種“對話機制”就是我們所謂的“交互設計”,也就是定義中的“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和結構”。
如果人造物很簡單,就不需要存在其他交互設計,因為人腦能夠快速理解這個人造物;而如果人造物復雜到人腦無法理解的程度,那我們就需要交互設計,來輔助我們駕馭人造物。
如此一來,判斷交互設計的好壞標準也就浮出了水面——人造物是否能被人腦快速理解。
那交互設計是如何做到讓人腦快速理解并使用人造物的呢?
舉個簡單的例子:
當我們想用手機打開WIFI的時候,我們很自然的就知道需要把開關按鈕打開,而當打開開關時,按鈕也相應的發生了改變。

仔細想想,為什么這個交互會設計成開關的樣式,而不是一個寫著“Yes/No”的按鈕?
這是因為開關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簡單、直接、有效的心理映射:看到開關,我們就能很清楚它的作用——打開/關閉。
這樣的心理映射在交互設計中運用也非常廣泛,例如:紙飛機讓人聯想到信息,齒輪讓人聯想到機械和調試,鬧鐘讓人聯想到時間。
正是因為交互設計沿用了這些心理映射模型,從而使我們能夠以足夠低的成本構建出對復雜系統的認知,讓我們能夠很自然、順暢的使用上這個復雜系統。
當然,在交互設計中還有一些其他非常有意思的東西,比如微信界面那些提示有信息來訪的紅色小點。在日常生活中,紅色向來都有提醒、警示的作用,而且在視覺領域,紅色的色值相對于其他色更加鮮明、醒目,所以當看到這個微信聊天框的紅點時,我們很自然的就能聯想到:來信息了。
當交互設計符合邏輯時,我們對人造物的使用會更加順暢,通過交互設計,把人造物的系統特點分門別類,通過界面的滑動、跳轉、彈窗等方式,簡化了復雜的使用流程,以便于我們能夠輕松的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
到這里,交互設計的概念已經非常清晰了:通過設計出簡單有效的心理映射模型,成為人造物的“翻譯”,削弱對人造物的認知復雜性,簡化復雜的使用流程,讓人能夠快速理解并掌控人造物。
再來看看詞條的定義,是不是就會發現豁然開朗了呢?
交互設計(英文Interaction Design,縮寫IXD),是定義、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領域,它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和結構,使之互相配合,共同達成某種目的。
從1984年“交互設計”這個名詞第一次被提出,到現在已經近40年了,交互設計的概念也不斷更新迭代中,從鍵盤鼠標交互到現在觸控交互也不過20多年。
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,不斷有新的交互方式涌現出來:語音交互、手勢交互、體感交互等等,對未來的交互方式也有著無限遐想,可能會很遙遠,但一定會更加有趣、精彩。